来自:第一财经资讯
股神与战神系列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和游牧文化三大经济文化虽然各具千秋,但海洋文化和游牧文化更容易主导历史的进程。因为这两种文化是开放式的,扩张式的,主动进攻式的,都有全球扩张的视野、张力和内生需求。
扩张必然会带来战争,更容易诞生世界级的战神。在影响世界历史的战争中,排名第一战神会是谁?亚历山大?汉尼拔?阿提拉?
?亚历山大
?汉尼拔
?阿提拉
武财人觉得是铁木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在战争水平和战争效率的演绎上无疑是天下第一!他们刷新了人类所能想象的战争半径和反应速度,用轻装机动的弓骑兵包抄突袭,武器精良的重装骑兵以正面打击,通过一次次闪电战,把两军对垒变成了一方屠杀另一方的游戏。半个世纪的疯狂征伐,把半个地球的领土纳入了蒙古铁蹄,13世纪的世界,变成了蒙古世纪。
今天就谈谈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游牧文明的“财富逻辑”和带给我们的投资感悟。
天下第一战神
成吉思汗的“互联网思维”
01
2016年,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在一次关于小米生态链的阐述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小米的股份机制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全民持股,第二是团队拿大部分……这是我们向蒙古军团学习的结果。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军团打仗是不发军饷的,谁抢来了战利品,就由谁来分配。当你用这个逻辑去组建团队的时候,会发现团队的积极性会变得非常之高,他们会变得乐于上前线。”
没想到,在中国的传统企业还在开始学互联网思维的时候,互联网思维的集大成者小米,在学成吉思汗。蒙古军团真正做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一轻两高”:轻资产、高周转、高毛利。
回溯到整整800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们,统帅着成千上万威武雄壮的“套马汉子”,正式开启了影响人类历史的三次西征,奔向一片片未知的、向往已久的财富圣地:
蒙古三次西征兵力对比
第一次
西征
第二次
西征
第三次
西征
目标
中亚的花剌子模
俄罗斯及中东欧
波斯和中东
总兵力
10-15万
10-15万
10-15万
对方兵力
40万+
60万+
40万+
在传统的战争中,攻方的兵力一般都是守方的10倍左右。然而,为什么蒙古三次大规模的客场作战,军队都只有10-15万呢?是蒙古兵源不足吗?不是。蒙古军团最不缺的就是兵源。蒙古军团每征服一个地方,都会吸引一大批“粉丝”,尤其是中亚的突厥民族,和蒙古军团风俗相近,志趣相投,是蒙古最好用的“伪军”,可是,蒙古大军为什么还是只有10几万人呢?
淝水之战,同样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苻坚,动用了嫡系部队30万,其他各民族的仆从兵力50万进攻东晋,人数多得号称可以投鞭断流;隋炀帝三征高丽,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一百多万主战兵马开进辽东,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间接参战人员超过了五百万。
巨大的成本投入和重资产运作,换来的却是惨败,不是等比例的利润。
蒙古军团的“轻资产”思维,成就他们实现了战争的极致,零成本的扩张。传统企业是先有产品,再去找客户,而互联网思维讲究先有用户,再有产品,做到零库存。农业文明的战争是先有粮草,后有战争,而成吉思汗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是:先有战争,后有粮草。
蒙古西征随行的,只有少量的医生、工兵、工匠。蒙古骑兵一般都是一个人带三匹马,一匹马行军坐骑,一匹马运干粮武器,而在打仗时,换上第三匹养精蓄锐、精力充沛的骏马。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马的粮食可以就地解决,而蒙古骑兵的粮食则靠随军迁徙的牛羊和所获的战利品解决。
《蒙古族古代战争史》记载,从中国的长江北岸到中欧的保加利亚边境,部队集结在2-3个月完成,如此算来,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95公里。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每天的平均推进速度85-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60公里。
再看蒙古的“提款机”宋朝。宋朝军队的后勤,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计算过:如果要出动10万军队,需要30万民夫运粮,30万民夫也要消耗粮食,假定一支军队能以每天40公司里的速度进退,在30万民夫的供应下,10万士兵的活动半径只有640公里。这点距离,如果以西安为起点,还到不了兰州!
蒙古军团运用的另一个互联网思维是:痛点和尖叫感。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会让人性荡然无存。可是,如果本来就没有人性呢?在游牧民族看来,他们面前的一批批征服者,就是待宰的羔羊。他们残忍地抓住敌人的“痛点”,让被征服者恐怖的“尖叫”,以起到对下一个征服者的威慑作用。
不管任何时候,蒙古军团遵循一个原则,任何有血性想要反抗的军队,都要被全部杀光;所有试图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如果有蒙古重要将领不幸战死,全城的所有人、包括这个城里的阿猫阿狗都要陪葬。
蒙古军大败波兰之后,从每一个尸体上割下一只耳朵,一下就装了九大包;在阿富汗的范延,成吉思汗的爱孙木阿秃干不幸中流矢而死,他就下令将城里的人类和牲口杀个精光,连动物也不许居住在这个地方;在对伊朗尼沙普尔城的屠杀中,他们将首级按男、女、小孩分别堆成金字塔形,又处死城内的猫、狗以及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获得俘虏后,蒙古军团会将他们用绳索捆绑在一起,像赶羊一样,把他们赶到最前线,做攻城的肉盾……
在蒙古军团还未到之处,恐怖的幽灵已经笼罩了整个城市,那些从蒙古军团魔爪中逃出来的人,会把蒙古军团的恐怖主义散布出去,于是,人们相信这是上帝之鞭,蒙古军团是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使者……蒙古军团已经在心理上征服了对方。
蒙古帝国的“高增长”
02
靠着四处征伐,13世纪的蒙古帝国,财富呈爆炸式的增长,每年的增速都是天文数字,不断地释放出惊人的业绩!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成吉思汗的征伐,有没有产生增量的价值?武财人觉得,很少或没有产出增量的价值,他们摧毁了一个个能够产生价值的利润单元,把已经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据为己有。
蒙古帝国的利润,完全靠兼并收购,以及兼并收购带来的并表。大家回到投资领域来看,为什么并购能够迅速提升净利润?我们拿公司A和公司B为例:
公司A对B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如果持股不超过50%,那么它的利润来源属于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计入报表。但是,如果持股超过50%,就成为大股东,B公司变成A公司的子公司,出现的结果是并表。
A公司原来的报表是下面这样:
损益表,10-8=2
现金流量表,10
如果A成功收购并合并了B,工商登记在这个月15日之前做完的话,B公司当月的报表就出来了:
损益表,10-7=3
资产负债表,10=8+2
现金流量表,15
那么接下来,A不能用原来的报表了,上面的这张报表是A的内部报表,而A公司对外的报表,应该是合并后的报表:
损益表,10+10-7-8=5
资产负债表,20=8+8+2+2
现金流量表,10+15=25
所以你看A的报表,在收购之前利润是2,收购之后利润是5,利润突然增加了一倍以上!A公司兼并收购的动作,本身没有创造新价值,但是利润却翻倍了!
回想2015年那波创业板的所谓高增长行情,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兼并收购。打着互联网公司的概念,享受着百倍估值溢价的中小创,靠增发新股收购兼并非上市公司的利润单元,把自己的市盈率降下来,他们惊人的利润并非自己创造,完全来自于资本运作,并购重组。
短命的神话公司
03
速度和长久,是相对立的两种世界观、投资观。蒙古帝国崛起的速度,也是衰败的速度。
三次西征之后,成吉思汗子孙们的财富分配基本上尘埃落定,征服的区域被划分为四大汗国。可以说,蒙古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统一,还是像他们在蒙古草原上做过的一样,按照家族来划分地盘。他们从来就没想到要去长远经营,他们和很多无良的大股东一样,只是想着赚一票就撤,掏空公司财富,留下一地鸡毛。
据记载,蒙古大军洗劫过后,沿途“茂草长林,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烟。”一座座传承千年的历史名城,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成吉思汗的梦想,是让“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军团的牧场”,而蒙古重臣别迭等人则向成吉思汗的继任者窝阔台建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牛羊的牧地?还是文明人的墓地?写到这里,武财人内心阵阵颤抖。
游牧民族的理想生活,仅仅是猎物和牧场。农耕、商业、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必需品。当宋朝孱弱的文人嘲笑蒙古军团了无情趣时,游牧民族也同样对那些住在雕龙画壁的楼阁里、天天吟诗作画的士大夫们抱以鄙视的目光:“这些愚蠢的人连如何骑着马用弓箭射穿敌人头颅都不懂,在战场上连一条狗都不如!”。
只可惜,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军团,靠马背上得来的财富,挥霍不过百年就无以为继,四大汗国集体破产。与鲜卑、契丹、女真、满族等入主中原的草原民族相比,蒙古统治者最难接受先进文化。
农业文明是可以承载巨大人口和财富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得人口者得天下。而游牧文明不需要那么多人口,在游牧民族眼中,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只牲畜,要那么多人干什么,人要吃喝拉撒,是消耗品而不是生产资料,人多不如牲畜多。
落后的生产方式,毫无价值创造的资本运作,在蒙古高增长神话的外衣下,显得如此堂而皇之和理直气壮!这正是冷兵器时代的悲哀,也给我们投资者以更深的思考!
蒙古西征,完全是主导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零和游戏,负和游戏。没有或很少有新价值诞生。而在A股的发展史上,我们也曾遇到过很多短命的神话公司,听过很多短命神话公司的故事。投资人如果选择这样的公司,实际上进入了由这个公司主导的零和游戏,变成投资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博傻。
我们可以坚持一个原理:本身不具备长久的价值创造的能力的运营模式,一定不能长久,那些因并表、变卖资产、对外投资、补贴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利润暴增,都可以忽略。不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不是长期投资的对象。
护城河的逻辑
04
游牧民族并不善于攻城战,但是,历数那些被蒙古军团攻下的历史名城,金国的中都(今北京),西夏的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南宋的名城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花剌子模的国都撒马尔干(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罗斯人的重镇莫斯科、基辅,阿拉伯人的政治中心巴格达……哪一个不是城高墙厚,防守严密?哪一个不是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南京,背靠长江天险,虎踞龙盘,自古帝王之都。南京城的坚固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城市中屈指可数。可是,我们随便列举一些历史事件,魏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蒙古灭宋……每次兵临城下,都发现坚固的南京城就像是纸做的。
到了明代,南京城墙高14-21米,宽7-14米,总长30多公里,号称世界第一城墙。为了确保质量,朝廷要求地方官员以及基层组织负责人,直至造砖人、烧砖窑匠,都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责任,甚至杀头!
可是有用吗?在新的南京城刚刚建好没多久,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兵临城下,南京城失守;在天平天国时期,湘军兵临城下,南京失守;抗战时期,日军兵临城下,南京失守……一次次兵临城下,一次次“金陵王气黯然收”,绝无特例。
我们再看下《神雕侠侣》里大书特书的、南宋抵御蒙古入侵的前线襄阳城。据史料记载,宋代襄阳城的护城河,平均宽度超过180米,最宽处达到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然而,即使有如此高深的城池,被攻陷也只是时间问题。蒙古军团已经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并且学会了运用汉人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于是问题来了:护城河究竟有没有用?
没有用。
一个王朝的护城河,不是绕在周围的一条河,不是长江天险,蜀道之难,而是制度、效率和民心。真正的护城河,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如果真的有一天已经兵临城下,一个王朝如果让人家兵临城下,那一定是早就气数已尽了。
表面上的、外在的“王气环绕”,不是“王气”的决定因素。
反观投资,什么才是一个公司真正的护城河呢?
有时候我们看到表面,一个公司有知名品牌、高市场份额、高利润、强大的管理团队、占地广阔的厂房……觉得这些都是公司的护城河,这些是外在的护城河。而真正的护城河,是对后进入者的高壁垒。比如,高转换成本、低生产成本,定价权、专利权、特许权等等。
然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再坚固的护城河都有被侵蚀的危险,特别是跨界打击、降维打击。这个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去慢慢分析,感悟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