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才呈差异化分布 杭州最吸引数字人才

13:392018-10-26

来自:界面新闻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看似被无休止的经济困境所困扰,万幸的是,数字经济仍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进世界性变革和经济发展。大数据、云、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我们得以彻底理解这一切隐含的意义之前,一系列变化已经大踏步迈进。

由清华、上海科技政策所、领英于10月23日联合发布的《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正试图将目光聚焦于此,并在数字经济的整体风口下,选择了长三角作为此次研究样本。这项研究基于领英中国用户的全样本数据,筛选了长三角地区49.5万高水平人才(指在整体劳动力中具备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11.8万数字人才(指具备ICT专业技能和ICT补充技能的人才),探讨数字经济转型下人才的就业现状、行业分布、人才特征和流动特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煜波教授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别于美国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其中长三角最为典型。透过这一样本,中国整体经济转型在全世界中的独特面貌将得以一窥。

长三角人才最钟情两类行业

这份报告详实地描画了数字经济下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图谱。从行业分布上看,位于这一区域的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对ICT和制造业情有独钟:每五个人里头,就有大约一人被这两类行业招揽。位于第二梯队的行业包括公司服务、消费品、金融、医疗、教育、媒体通讯,人才占比均处于4%-10%之间。



进一步的分析来自于对长三角地区19个代表性行业高水平人才中数字人才的占比计算,由此直观地表明行业人才的数字化程度。结果显示,各行业人才的数字化程度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长三角地区人才整体的数字化程度为20.47%,除了公司服务、金融、教育、房地产、非盈利和法律行业,其他行业中人才的数字化程度均高于整体水平。在两大优势主导行业中,ICT和制造业都表现了较高的数字化程度,尤其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在所有行业中最高,表明长三角的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尽管只从人才特征的单一维度衡量,不具备完全的参考意义,但专家表示这一结果反映了长三角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三角的特色行业中,人才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不一,其中尤以公司服务行业中人才的数字化转型程度最低,仅为13.37%,另外,金融和教育行业也有待提高。



长三角人才呈差异化分布 杭州最吸引数字人才

从地域分布上,长三角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在各个城市之间呈现出清晰的差异化的分布。

报告显示,在上海,基本所有行业中的高水平人才都相对均衡,数字人才也大致如此,仅在ICT和制造业更多一些。而在浙江,杭州是最典型的互联网城市,无论是高水平人才还是数字人才,在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几乎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两倍。苏州和南京则同样表现出区域特质,前者的两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后者则是计算机网络与硬件。



即便同样是ICT,杭州的人才分布偏向互联网软件,南京则是网络和硬件——这是陈煜波教授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差异化定位。“长三角地区不仅不存在恶性竞争,相反是互联网协同、互相支撑的作用。”他说。



杭州高水平人才行业分布 来源:《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



杭州数字人才行业分布 来源:《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

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领英中国公共事务总经理王延平同样谈到了这一点,“我们提供大数据开展研究后,看到长三角地区人才分布在省域、市域的差异化非常明显,使得区域协同效果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由此我想到,应当鼓励职场中的每一个人追求差异化和多元化,匹配自身的特性和区域以及行业特性。这样既能最大化发挥个人优势,又能助力我国经济细颗粒度和高质量的发展。这样人才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和留存。”

尽管数字人才短缺 他们在职场中仍多处于初级职位

数字经济的蛋糕不断变大造成了数字人才的短缺,难以计数的研究报告向人们警示了这一点,而中国尤甚。例如,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人才仅30万人,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就已经达到百万级。

尽管数字人才在市场上越发走俏,但这一点并没有在职位等级上表现出同等的积极态势。相比起高水平人才的职位分布,数字化人才多少显得有些惨淡。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的职位分布总体呈现均衡态势,但在数字人才方面,有超过50%的人只处于初级职位,总监及以上的职位占比只有不到10%。



这或许能说明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长三角的数字经济依然存在较大转型空间,尤其是在高级职位上的转型还不够深入。另外一点在于,国内尖端核心科技方面的人才仍有明显短板。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陈煜波教授提及了价值链条上的六类数字人才,从最上游的数字经济战略管理者到数字产品研发和软硬件工程师,再到最前端的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者。目前来看,有将近90%的数字人才都聚集在传统的研发领域,高层级数字人才和具备数字技术与产业经验的跨界人才不足,数字人才仍存在结构性问题。

杭州成人才中转站 上海更像是黄埔军校

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对于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其中上海、杭州和苏州为最。

在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动方面,长三角整体上是净流入的状态。上海具有最大的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入和流出的绝对数值。而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对国际及港澳台人才的吸引力和保留率都居于前列。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入/流出比最小的两个城市是南京和合肥,这可能是因为两市的教育行业都比较发达,在人才方面的定位都是培养和供给人才。

从国内人才流动的维度来看,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流出的主要目的地和流入的主要来源地基本一致,前五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成都。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对国内(长三角地区以外)高水平人才存在吸引力,人才流入/流出比为1.06。其中吸引力最强的城市是上海,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41,其次为杭州,其他的7个城市都在向国内其他地区流失人才,且浙江金华和安徽合肥的流出程度最严重。



同时,长三角地区对国内的数字人才存在非常明显的吸引力,数字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35。其中吸引力最大的城市是杭州,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74。与高水平人才流动状况相反,宁波和苏州的国内数字人才保持净流入状态,但其他5个城市都在向国内其他地区流失数字人才,且流失比重均比较高,与高水平人才流出幅度相近。

在人才职位等级的层面上,杭州充当着人才中转站的作用,引入国际及港澳台的优秀人才,并将自身的优秀人才输出到国内其他地区;上海则是从全球招募人才,在ICT和制造业为长三角其他城市输出人才。有意思的是,与流入人才相比,上海的流出人才在两个较高职位等级(总监及以上职位和经理职位)上的占比均更高——也就是说,在人才孵化这一块,上海的角色已经越发贴近于长三角地区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