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成经济运行“压舱石
09:032016-05-25
过去5年,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张12.1倍,增速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两倍多;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2%。网络消费的稳定、强劲增长,说明网络消费正在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法治周末记者 汲东野
“男性是享受型的剁手党。”5月21日发布的《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报告》中的这个发现,在网络传播中语惊四座。
“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下称网络消费指数)是国内首个网络消费指数,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蚂蚁金服携手,汇聚21个行业、337个城市、4.5亿支付宝用户的网络交易数据编制而成。其中,研究所选用的网络消费支出数据主要来源于支付宝中与消费相关的支付业务。时间跨度为从2011年1月开始至2016年4月。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表示,作为量化网络消费的工具,该指数旨在帮助业界、学界更快、更精准地洞察消费趋势,优化行业布局,从而引导投资、助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共同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发展和变革。
数据显示,过去5年,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张12.1倍,增速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两倍多;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2%。“网络消费的稳定、强劲增长,说明网络消费正在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会上,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解读“网络消费指数”时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网络消费支出对GDP的增长贡献达两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29.1%,对最终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43.6%。”
陈龙指出,网络消费发展迅猛,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亮点,有些发现甚至突破了惯性思维。比如,男性的消费能力并非被女性秒杀,生存型的消费女性超过了男性,而享乐型的消费男性更胜一筹。
男人网络消费不输女人
男人、女人,谁更爱网络消费?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似乎女性群体更符合“剁手党”这个称号,说到“买买买”,说到“一入淘门深似海”,说到“千手观音”,让人联想到的多是女性。
其实,男人并不输于女人。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规模和结构上体现出较大差别。
从网络消费规模(指网络消费金额)看,男性略逊于女性:2016年第一季度,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分别为524和527,但从网络消费水平(指人均网络消费金额)来看,男性略高于女性:2016年第1季度,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水平该指数分别为145和142。
报告分析,这与男性的享受型消费占比高有关。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进行细分,从消费层次来看,男性在发展型(文化办公、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等)消费、享受型(体育娱乐用品、汽车类、文化娱乐、航旅、餐饮等)消费上都超过女性。
在生存型(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日用品等)消费水平上,女性领先于男性。
另外,从消费形态上来看,女性的实物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高于男性,男性的服务型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女性。
研究认为,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家庭的运转方式,女性更注重居家基本消费,男性更着力于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消费。
服务消费崛起迅猛
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消费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
研究发现,从行业上看,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服务型(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服务等)网络消费金额占比,从2011年1月的4.3%上升到2016年4月的25%。5年间,服务型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展了70.2倍,月均增长率为7%。
实物型(食品、服装鞋帽、化妆品类、汽车类等)网络消费金融占比,则从2011年1月的95.7%下降到2016年4月的75%,5年间网络规模指数只扩张了8.6倍,月均增长率为3.5%。
而从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上来看,此间,服务型指数增长了43.3%,实物型却下降了5.8%。
由此可见,服务型网络消费增速显著快于实务型网络消费。
打车用“滴滴”、看电影团购打折券、吃饭叫“美团”外卖、手机预约挂号……不易察觉的,服务型网络消费已经渗透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
“新消费时代”来临,服务消费迅猛崛起。
从消费层次看,享受型网络消费呈稳定上升状态。具体来说,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规模指数均呈上涨趋势,而且发展型和享受型增长快于生存型消费。从网络消费水平指数来看,生存型和发展型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享受型呈上升趋势。
从行业角度来讲,网络消费能够帮助捕捉热点行业。数据显示,服务型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实物型消费。餐饮、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的年增长率都在70%以上,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欠发达地区增长较快
从区域角度分析,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最高的前五名,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了生存型网络消费水平。
而排在最后5名的依次是贵州、河南、山西、宁夏和甘肃。报告指出,经济越发达地区的居民越追求享受型网络消费。其实,这也从侧面展现出地区消费升级的差异。
城里人会玩,村里人也爱买。2015年“双11”期间,浙江省平阳县中镇村的村民通过网购,买了一台价值50多万元的保时捷车,成为“双11”期间“村淘”最大一单。
农村市场,正成为挖掘中国消费潜力的“新蓝海”。
研究发现,城镇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和网络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农村。一二三四线城市网络消费水平依次递减,反映出各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推动网络消费乃至整个消费的关键要素。其次,上网普及率和网络消费水平也是呈正相关。
陈龙总结指出,网购发展最快的地方并非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发展更强劲,青海玉树、西藏阿里等偏远地区发展最快。
通过对全国337个城市网络消费情况的统计和计算,研究发现,网络消费可以提升普惠价值。5年间,三四线城市的网络消费人数不断增加;边远省份的网络消费水平较高;偏远和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增长较快。
2016年1季度,网络消费水平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海南,西藏排名第十。网络消费通过网络技术拉近供需两端的距离,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可以方便地触达消费品,普惠价值初显。
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增速快的研究发现也是报告的亮点之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信息时代确实可以改变我们过去关于发展的一些传统的认知模式,一般人总感觉梯度推移在大的发展路径上肯定是一个重要特征。
“而网络支撑的网络消费明显带有在超越梯度推进之后的促进共享过程的直观特征,这一点对于经济学研究,对于我们对中国政策设计来说,对于追求优化的研究者来说,启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贾康说。
线上线下消费融合
5年里,伴随着网络消费的发展,研究发现,消费方式由线下方式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数据显示,线下增长速度高于线上。从2011年8月至2016年4月,线上网络消费规模月均增长3.3%,线下网络消费规模月均增长6.1%。
“线上线下的消费融合,也就是O2O,是未来消费的主要特征,而它们恰好也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上表现最强劲的力量。”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研究院汪立亭指出。
线上线下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趋势图,给贾康带来了重要启示,他说,根据图示,“线上线下真的不能理解为是互相排斥的关系,是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殊途同归的共同繁荣的关系。当然,以后的发展还有待继续观察”。
移动支付方式也呈爆发式增长。2011年1月到2016年1季度,移动支付网络消费规模的季均增长率达42.9%,而PC端季均增长率仅为5.8%。2015年1季度,移动支付网络消费规模指数超过PC端支付。越来越多的网络消费者将消费的主要渠道由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
从趋势看,移动支付不断更新升级、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移动支付会继续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支付渠道。
此外,研究还编制了21个行业用户特征的分组指数,如性别、年龄和省份分组指数,形成“用户画像”,以期为各行业从业者营销决策提供参考。
以汽车行业为例,男性是汽车类目的消费主力,其汽车类消费规模指数几乎是女性指数的两倍。从年龄分布来看,26岁至30岁用户是汽车行业的主力消费者,其次是31岁至35岁和21岁至25岁群体。
从各省汽车消费规模指数看,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其中广东要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责任编辑: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