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觉醒,我国掀起了一场全民健身、时尚健身的浪潮,各地的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起来。
熟悉健身房的人都知道,传统健身房主要以“办卡+私教授课”作为经营模式。而近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却出现了以售价极低的月卡、次卡为亮点的互联网APP平台。这种“健身行业+互联网”的新尝试,遭到当地众多健身房抵制。
单次要价近百元,而办一张半年卡或年卡,却只需2000元左右。这样的优惠,无疑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后者。正是看准了这种占便宜的消费心理,很多健身行业选择了“办卡+私教授课”作为经营的主要模式。
由于健身房的硬、软件设施配备不一,购买年卡的金额相差也较大,针对学生消费群体的价格约在800元至1000元左右,而具备专业背景的中高端的年卡售价则在2000元至4000元左右,购买年卡的消费者可一年不限次数前往健身房进行器械锻炼。
与相对低廉的年卡相比,私教课的收费则高出不少。中等价格的私人教练一堂课一小时为200元,贵一点的到250元至300元。办完年卡后,大多数健身教练借机向顾客销售私教课一般30节起订。
从以上不难看出,健身房的运营模式始终围绕着两个字进行:预售。对消费者而言,预付一定的费用可以得到实惠,而对商家而言,预付费则意味着对预支款拥有完全支配权,在接下来的合约服务期内,也拥有了主动权。
健身消费属于典型的冲动型消费,在开业时,健身房会想尽一切法子来做预售,会给足消费者各种附加优惠,如赠送健身装备、特色课程等。预售顺利的话,初期装修费、场地费等投入成本大概就收回来了,更有甚者能小赚一笔。
健身房的预售链背后,除了有大额流动资金的诱惑,更多的是商业销售技巧和健身房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
而互联网浪潮之下,似乎所有行业都梦想能够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健身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2015年4月,互联网运动健身APP小熊快跑正式上线,以“绝对低价”的费用提供包月健身服务,用户成为包月会员即可享受全城数百家健身场馆的健身服务项目,打破了地域限制。
除小熊快跑之外,陆续上线的功能类似的APP还包括燃健身、全城热炼等等,一时间成为健身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健身房的盈利和运营模式出发,这种以月卡,甚至次卡为主要服务点的APP,发展前景不甚乐观,健身行业O2O目前还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事实上,在一些一线城市,也曾经发生过数百家健身房联合抵制线上APP的现象,理由为“乱价”。很多健身房都在美团、糯米、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上做过推广,价格从每次19.9元、29.9元到每20天79.9元等不等。而现在这些健身房已经取消了这种线上推广模式,或者由无限次购买到限制一个ID只准团购一次。究其原因是:次卡消费定价太低,对二次续卡率并没有多大帮助。
尝试互联网转型,无论是团购还是以小熊快跑为代表的“互联网+”项目,其带来的客源如果不能成为长期卡会员,对健身房而言是没有利润可言的。不过这种模式适合做初期推广,能否长期发展得看市场说话。再者健身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服务型行业最后如果不能落地,纯粹的互联网+概念是虚无缥缈的。
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要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8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3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不过目前健身行业的投资热是因为开店门槛低,只要有资金,投个几百万就能开健身房,但其实一个健身房是否能真正起到培养全民健身的意识,投资人的实力背景、运营团队、师资力量、相应设备设施匹配、环境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条件。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健身房为了抢夺有限的会员资源、会籍顾问往往进行低价销售,这也导致目前健身会所市场价格参差不齐,利润空间被压缩,这也意味着服务质量难以跟上。
在健身行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中,最终应该不是“互联网+健身”,而应该是“健身+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一个通道、门户,健身行业仍是实体为王,“这就像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的银行一样,实体银行不可能被打败,互联网只是一个门户,而传统健身房已经存在很久了,传统健身房的经营,加上互联网的方式包装和营销,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