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全媒平台成立42家主流媒体登上全媒航母

09:222016-09-13

 来源: 时代周报

 [摘要] 这两年里,媒体的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发布的新华社全媒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

 时代周报记者 高扬 发自广州

 8月30日,新华社全媒平台在北京新华社总社新闻大厦正式发布上线。

 两年前的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年里,媒体的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发布的新华社全媒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有媒体观察者表示,它的设立离不开新华社与多家媒体在这两年来在媒体融合方面所积累的成果。

 终结地方媒体各自为政

 据了解,首批42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共同签署协议,从新媒体采集、加工、传播等方面加强协作。新华社全媒平台将为入驻会员提供三方面服务:一是为主流媒体提供强大的新媒体渠道,提升在互联网舆论场的传播力、引导力。新华社将向成员单位开放全系新媒体终端,实现地方媒体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等国家级平台的高端传播。

 同时,新华社全媒平台为主流媒体提供先进的新媒体采集、加工技术,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新华社将开放基于移动互联网新闻生产场景的内容管理系统,提供成套的新媒体加工工具组件;同时,开放“现场新闻”功能模块,为成员单位开通“现场新闻”认证绿色通道,实现手机即拍、即传、即发的新闻在线生产。

 此外,平台还将为主流媒体提供新媒体运营支撑系统。新华社将开放数据统计系统,实时为成员单位提供稿件全网采用、传播情况和可视化版权追踪服务。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介绍说,互联网精神的要义是开放和共享,新华社愿意将创新成果向媒体同行开放、开源。为此,将内部运行的新媒体系统升级为可以便捷接入、高效利用、效果可期的开放平台,这就是全媒平台。

 据悉,新华社全媒平台通过向成员单位赋权、赋能,将从四个方面整体提升主流媒体的生产力:一是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化新闻采集能力,以源头创新倒逼流程再造;二是增强“技术+内容”的新闻整合能力,一键开启新型生产模式,让新闻跑得更快、走得更远、传得更开;三是轻松接入强势渠道,增强优质产品传播力、引导力;四是快速增强编辑、记者的全媒体生产能力,注入新媒体基因,推动改变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

 广州日报社社长顾涧清在全媒平台发布会上表示,自从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媒体都在转型升级,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不断增强,以新闻信息多媒体集成服务为重点的新媒体产品在不断推出,新媒体已经成为全媒体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作为地方媒体单位能通过全媒平台获得强大的媒体发布渠道,实现新华社客户端在地方级平台的同步进入,更有力于将地方生产的优质内容、尤其是新媒体内容集纳起来,实现更高效的传播。全媒平台向成员全面开放将帮助地方媒体成员单位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内各要素的加快流动,推动以互联网思维重塑媒体运行机制。全媒平台的上线将有效解决地方传统媒体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散、乱,各自为政等问题。

 新华社媒体融合之路

 近年来,媒体融合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急速发展,作为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对每一个新趋势、新技术的关注、试验几乎都走在同行的前列。

 今年5月6日,新华网便联合工信部举行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国家及行业标准征集发布会,同日上线新华网VR/AR频道。

 1月9日,新华网无人机频道正式上线,主打社交化和大数据理念,设有无人机作品库、飞手库、产品库及无人机发烧友社区等特色板块。

 其实早在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便组建了国内媒体首个新闻无人机队,并在天津港(600717,股吧)爆炸事故、深圳滑坡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崭露头角。

 在国内媒体中,新华社也是最早踏足新闻客户端的媒体之一。“新华炫闻”客户端在2012年上线后便被中国互联网协会评为“2012中国互联网十大价值产品”。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华炫闻已经过5次大的迭代,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推出“新闻网站App传播力榜”,按照“下载量+内容”的评选体系,新华炫闻位列榜首。

 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新华社集全社之力打造的全国最大的“党政客户端”集群首次集体亮相。“新华社发布”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1130万人次,页面浏览量超过5000万,“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今年下载量有望突破2000万。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集成了新华社优质新媒体内容和账号,集成全国300个地方客户端的本地化服务,按照“嵌入式发展、平台级应用、生态圈共赢”的要求,实现内容、技术、服务、市场的全方位、全媒体融合。

 2013年,新华社以全国两会报道为契机,推出新媒体专线。在新媒体专线的“致读者”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内容提供者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锐度的新闻,依然不可替代。”

 新媒体专线打造具有集成性、多媒体和个性化特征的新闻产品,首次实现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动漫、音视频等多媒介融合的集成产品,实现了报道从可读到可听、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

 此外,平台还可以与用户展开互动,请用户点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对象化的新闻信息,并根据用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展开N次交汇服务。

 今年7月,新华社推出升级改造后的新媒体专线,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全新的供稿服务,以互联网的形态编辑和生产全媒体成品稿件,直达用户后台及前端,目前已有700多家网站、客户端成为用户。

 在生产环节,2015年7月,新华社组建了集合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远程指挥六大功能的全媒报道平台。新华社提出打造“网上通讯社”的构想,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新闻报道的所有环节都可在网上进行。作为国家级新闻通讯社,新华社先于许多同行在新媒体领域实现了有效延伸。

 今年春节期间,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推出《四个全面》说唱动漫,总点击量和阅读量超过7000万人次。 6月20日,新华社推出以微电影形态呈现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为建党95周年献礼。产品发布后,累计超过2亿人次观看。

 另外也可以看出,此次新华社上线全媒平台,签约42家媒体,实际上是把自己近年来发展的新媒体生产工具和数据系统开放给了多家媒体。

 中央媒体走在媒体融合前列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的媒体融合发展从这份文件发布起已走过两年时间。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出:中央级别的媒体或核心的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速度一点也不落后于市场,反而是在引领媒体融合趋势。

 “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这个出现在2015年3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要闻四版的红色图标,标志着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首次亮相。“中央厨房”的运作,改变了人民日报原来以版面为主导的采编管理方式,将其变成了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生产的全过程采编管理,再造了采编流程,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等媒体的生产流程都变成了“中央厨房”式。

 在移动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均是在较早的时候便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

 2013年7月23日“央视新闻”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客户端基于中央电视台遍布全球的记者资源及雄厚的视频制作力量,24小时滚动更新,向用户提供“看得见的新闻”。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发布”正式亮相,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进一步形成了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移动传播新布局。截至2016年5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累计下载量均突破1.2亿,“央视影音”客户端下载量达1.67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微博微信“粉丝”总量均过亿。

 中央主要媒体在内容创新上也达到了多种媒介形式融合的效果,实现了高端时政新闻的新媒体化和碎片化阅读。

 比如新华网曾推出的“英雄祭 民族魂 中国梦”大型融合专题,形成了3D动新闻《七七事变》、抗战全景史料馆、英雄闯关小游戏等八个“融合产品矩阵”。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推出“抗战日历”新版本,“抗战日历”植根于央视新闻客户端平台,同时与CCTV-新闻的电视屏幕形成联动,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抗战历史、抗战精神,央视新闻客户端正逐步成为具备更加丰富功能和精致交互体验的新的播出平台。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多媒体产品《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24小时点击量即突破300万次,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责任编辑:Nancy)